【建党百年】潮汕海陆丰英烈谱(三):冯铿

【编者按】《北京潮讯》创办以来,我们曾介绍过多位在潮汕海陆丰这块红色热土战斗、牺牲的英烈和革命前辈。从清明起,我们开辟专栏,陆续介绍新民主主义时期英勇牺牲的潮汕海陆丰籍英烈。让我们一起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征程中创造出人生新的辉煌。


冯  铿
微信图片_20210420152959.jpg


作为“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烈士,冯铿很早便在潮汕地区参加革命。走上文学道路成为职业作家以后,更是利用手中的笔,撰写投向敌人的战斗檄文,成为当时文艺界知名的女战士。



以文学为笔,投入大革命的洪流


冯铿就学于汕头市友联中学。在大革命洪流的影响下,她勤奋好学,追求真理,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当选为岭东学生联合会代表。在学联会领导下,她从清早忙到深夜,印传单、编刊物、排话剧、组织游行声援“五卅”运动、迎送东征军等。在潮汕地区新文艺运动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冯铿写了许多尖锐而又富有风趣的短文,批驳反动文人对革命文艺的污蔑攻击。

当时《平报》(后为革命政府所接管,改为《岭东民国日报》)的主编钱热储,就是一个顽固地维护封建思想、反对革命的反动文人。为此,冯铿写了一篇题为《钱热储》的文章,辛辣地指出:“你这个热心储钱的人,爱钱不爱脸,将来总有一天,有钱也买不了你的命”。有人评论说,这篇文章“似乎太露骨了”。冯铿则说:“对这班坏蛋,不能客气,只有骂,像孔明骂死王朗一样,何等痛快!”



加入“左联”,成为党在文艺战线的斗士


为了追求光明,献身于革命事业,她和爱人于1929年春前往上海找党组织。1929年5月由杜国庠、柯柏年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她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她经常出席“左联”领导的各大学里的读书会,与青年学生一起研究文艺理论和文艺作品,谈论时事政治。一些青年学生在她的启发帮助之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5月,她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秘密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会上,来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赤卫队的革命战士和工农群众代表讲话,强烈地激荡了她的革命感情。会后,她就根据大会获得的丰富材料和个别采访获得的材料,从事文学创作。

在沪期间,她一方面主要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创作和自学英语及日语。她是职业的革命者、业余作家,但她却不领取当时地下工作人员的津贴,而是靠自己的稿费维持生活。

冯铿到了上海参加了党和“左联”之后,政治上、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都进入成熟的时期。作品的题材也从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调,转向写社会底层的工农大众的悲惨境遇,和在党的教育下思想的觉醒,以及苏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喜悦。她先后创作了《马英日记》《红的日记》《小阿强》等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期望。



不幸被捕,英勇献身


1931年1月,冯铿在参加会议时不幸被捕,关押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关押期间,她受尽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面部浮肿,身上血肉模糊,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保持共产党员的高贵气节。当敌人在秘密法庭上判处冯铿等人死刑时,她在法庭上高呼“不服判决”,要求公开审判。

2月7日晚,看守长亲自带人点名,林育南、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等被叫了出来。敌人把他们五花大绑捆起来。他们却显得十分坦然,气宇轩昂地走向刑场,哗哗的铁镣声打破沉寂的黑夜。行刑士兵躲在屋子里,枪从窗口伸出来。突然,一阵枪响,第一排同志没有准备,来不及喊口号就倒下了。第二排的同志勇敢地走上前,高喊:“中国革命成功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又一阵密集的枪声,冯铿等同志中弹倒下了。

当晚同时蒙难的还有23位同志,这就是著名的龙华24烈士。为了揭露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鲁迅、冯雪峰等出版了秘密纪念刊物,发表了“左联”宣言和悼念文章。“左联”在《为纪念被中国当权的政党——国民党屠杀的大批中国作家而发出的呼吁书和宣言》中说:“冯铿是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所有这些青年人,都是中国创造性文艺力量的精华”。


(转载自 北京潮讯)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