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潮汕海陆丰英烈谱(四):周礼平

【编者按】《北京潮讯》创办以来,曾介绍过多位在潮汕海陆丰这块红色热土战斗、牺牲的英烈和革命前辈。从清明节起,我们开辟专栏,陆续介绍新民主主义时期英勇牺牲的潮汕海陆丰籍英烈。让我们一起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征程中创造出人生新的辉煌。

周礼平
微信图片_20210421143152.jpg

作为孤悬敌后,威震敌胆的游击战士,周礼平是潮汕地区知名的抗日英烈。他以坚强的党性、革命的胆略和出色的领导艺术,带领潮澄饶汕党组织和敌后游击队顽强地坚持了五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斗争。


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3月,周礼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曾定石、郑克临组成中共汕头市学生支部,周礼平任支部书记。此后,汕头市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直接在党的领导下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了。1937年下学期,周礼平投入组织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的筹备工作。经过一番努力,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以下简称“汕青救”)的发起人座谈会于8月8日举行。周礼平被推选为起草成立大会宣言的主要负责人。8月13日,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成立,周礼平被大会选为理事会常务理事。


投笔从戎,与日伪顽展开殊死战斗

1939年6月,汕头沦陷。“汕青抗”(由“汕青救”改名而来)的热血青年们拿起武器,组成了“汕青抗武装大队”。10月,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成立,周礼平为常委,任敌后工作部长。

1940年春,潮汕的国民党顽固派配合全国第一次反共高潮,阴谋把我党领导的汕青抗武装大队吃掉。党组织接获情报后,果断采取政治上进攻、组织上撤退策略,宣布武装大队被迫解散,然后化整为零,将党员骨干分成若干小组转入地下活动。周礼平担负起了领导潮澄饶武装小组开展敌后斗争的重任。在周礼平的领导下,潮澄饶武装小组在斗争中发展壮大了队伍,成为潮汕沦陷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

1941年春,潮汕的国民党顽固派配合全国第二次反共高潮,加紧搜捕我地下党员,我敌后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挫折。刚刚担负起敌后县委书记重任的周礼平,在白色恐怖肆虐面前毫不气馁,他冷静地审视形势,缜密地思考着对策,坚持领导斗争。9月,周礼平调任潮饶边县特派员,兼管整个沦陷区的敌后工作。1942年3月,又升任潮汕特派员。

1942年6月,“南委事件”发生,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潮梅地下党暂时停止组织活动,实行“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沦陷区的党组织原也决定暂停活动,但由于周礼平对地方情况十分熟悉,因此,上级同意沦陷区党组织继续活动和开展以筹款、收缴武器、保卫组织为内容的对敌武装斗争,在经济上供养闽西南特委和潮梅特委留守人员。周礼平受命于危难之际,他继续领导这支武装活跃在敌后,不但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筹款任务,而且逐步摸索出在河流交错、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对敌进行隐蔽武装斗争的成功经验,为积聚力量,迎接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出了贡献。


牺牲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

1944年冬,日军企图打通广汕线,巩固广州外围,向潮汕腹地进犯。从是年12月至翌年2月,先后攻占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城。铁蹄践踏乡土,群众深受其害,人民抗日情绪高涨,斗争此起彼伏。为此,大规模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时机已经成熟。

同年9月,潮梅特委留守机关接到中央电报指示:迅速恢复组织活动,以配合全国各敌后根据地向日军反攻的大好形势。10月,中共潮澄饶(包括汕头)县委重新成立,周礼平任县委书记。他根据上级的指示,在江东佘厝洲召开领导骨干会议,部署恢复组织活动,布置建立公开武装。此后,他将这些计划逐步实施。1945年3月,潮澄饶各地党组织发动和组织“游击小组”,在此基础上,队伍正式命名为“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游击队预备力量迅猛发展至近1000人,力量不断集结,开始准备迎接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到来。

1945年夏,周礼平被任命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一支队政委。8月,国民党顽固派调军队1000余人,公然在抗日前线实行对我抗日游击队的围攻。8月17日凌晨,敌人围袭开始,在力量悬殊万分的情况下,周礼平指挥队伍及时转移,并亲自率机枪班迎击“敌人”。激战中,我方几个机枪手先后中弹牺牲,周礼平仍然鼓励战士们说:“人民的战士是不怕牺牲的!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最后,周礼平也在弹雨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时年仅30岁。


(转载自 北京潮讯)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