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潮汕海陆丰英烈谱(九):翁千

【编者按】《北京潮讯》创办以来,曾介绍过多位在潮汕、海陆丰这块红色热土战斗、牺牲的英烈和革命前辈。从清明节起,我们开辟专栏,陆续介绍新民主主义时期英勇牺牲的潮汕、海陆丰籍英烈。让我们一起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征程中创造出人生新的辉煌。


翁  千
微信图片_20210520141448.png
位于广东省东部的大南山,横跨潮阳、普宁、惠来三县,东西长50多公里,南北宽30多公里,是连结潮普惠三县的纽带。这里山深林密,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0年秋,东江特委、军委、东江苏维埃政府从丰顺的八乡山移驻大南山。同年11月,根据闽粤赣特委的决定,潮、普、惠三县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潮普惠县委及潮普惠县苏维埃政府。
从此,直到1935年夏,大南山一直是东江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在此期间,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为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潮普惠县委还布置了制作石刻革命标语的宣传任务。在当时恶劣的外部环境下,革命石匠翁千毅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使命。

6位亲人牺牲于革命事业

翁千,又名登科,1879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后坪村。翁千从小家贫如洗,因而只进私塾读书3个月,后随父母在家乡种田,同时跟着父亲学打石。
翁千心灵手巧,刻苦用心,很快练就了打石的本领,不仅能打出各种做工精巧的石器,而且能刻出深沟平底的碑字,字体粗细分明,栩栩如生。长大后,翁千便以打石谋生,不久他就成为大南山一带著名的石匠。
在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影响下,潮汕地区的农民运动逐渐兴起,各地纷纷开展农民运动,成立农民协会。1926年,翁千所在的成田乡及附近的沙陇乡农会相继成立。翁千倍受鼓舞,他和几个年龄较大的儿子牵头联合全村的贫农,组织成立了后坪农民协会,并将该村的“三姓祠”作为农会会址。
为了树立农会的权威,翁千依照农会会旗上的犁徽,在村里芙蓉山边的一块大石上刻下一张长2.1尺、高1.5尺的石犁,并在附近的一块石头上刻下“农民协会制造”等标语。
在翁千的影响下,家族中多人相继投身革命。1930年夏,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革命群众,由于翁千是农会带头人,便成了国民党反动派捕杀的目标,但他毫不畏惧,其时已经51岁的翁千带领一家三代及堂弟、堂侄共18人,奔赴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继续革命。
1927年至1930年四年间,翁千三个儿子相继牺牲,次子翁甲乙为送情报被捕杀,四子翁继在战斗中牺牲,六子翁乐带病冒雨送情报致病情恶化病逝。同年9月,翁千的四弟翁长毛被捕,在潮阳县英勇就义,其后,翁千的堂弟翁达三和堂侄翁锦也相继为革命捐躯。

历时一年刻下57条标语

1930年11月,中共潮普惠县委在大南山大溪坝村的石狮埔召开了潮普惠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潮普惠县苏维埃政府,并讨论如何在红五月夺取三县政权。中共潮普惠县委把制作石刻革命标语的宣传任务交给翁千。
为了纪念潮普惠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翁千在石狮埔的大石上刻下了“潮普惠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万岁”、“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武装拥护苏联”、“完成西南总暴动”(末2字未刻成)等4幅标语,鼓舞红军和群众的士气。
翁千在镌刻革命标语的过程中,遭遇到不少危险。当时大南山环境恶劣,山路崎岖,所到之处常常荒无人烟,翁千及其助手们时常是风餐露宿,来回奔波,抢夺时机镌刻革命标语。
从1930年11月起,翁千和助手们辛勤奋战,历时一年多,在纵横几十公里的大南山各重要隘口,刻下了数十条标语。经统计,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群共36石,57条,467字(其中潮南区红场镇25石,37条,312字;普宁县汤坑径7石,10条,81字;惠来县盐岭径4石,10条,74字)。
这些石刻革命标语,紧紧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旗帜鲜明,如“拥护中国共产党”“男女平权婚姻自主”“实行土地革命”“实行建设工作”“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工农兵团结起来”等鼓舞军民士气的标语。
1932年,国民党派重兵围剿大南山,革命形势逐步恶化。以后,敌人又多次围剿,偷袭革命根据地党政机关,红军主力已向大南山西部转移。当时敌情危急,但翁千为革命战斗到底的意志毫不动摇,仍化装上工地。
由于长年奔波劳累,翁千积劳成疾,1933年夏,翁千在家中病逝,终年54岁。临终时他嘱咐妻子官美香:“你们不可离开本村,赤派一定会再来的!”解放后,翁千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翁千所镌刻的石刻革命标语和他的献身精神、“石刻革命”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代,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们赞道:“血刻石标震南山,忠烈满门数翁千,赤派到底全家愿,留得丹心在人间”。


(转载自 北京潮讯)

一键分享: